有人断舍离,有人在囤积

发布时间:2025-10-11 09:00:24 江苏省盐城凯旋仓储有限公司

有人断舍离,有人在囤积,囤积一些奇奇怪怪的小物件,为自己保留一片小空间。

前段时间,《人物》发起了一期与囤积相关的征集,许多读者分享了自己的囤积癖:有人囤积猫毛,有人收集掉发,有人习惯把硬糖的糖纸一张张攒下来,还有人在小石头上画表情做成「限定手办」……这些看起来「无用」的小东西,却给生活带来无法言说的满足感。

在囤积中,有人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。普洱茶饼、咖啡杯、耳环、Lolita裙子,看似孤独的兴趣,反而让他们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,在囤积的世界里,他们不需要迎合,也无需解释,哪怕外界觉得不解或荒诞,但对当事人来说,这些物件就像口袋里的法宝,让他们在冗长生活里能够轻轻地喘气。

囤积,不只是「无用」与「实用」的对立,它是一种情绪的寄托,是对童年缺失的补偿,也是在「效率至上」「极简至美」的社会节奏里,允许自己做一些无用和重复之事。对于许多人来说,囤积还能重新连接起时间,一张票据、一片贝壳、一封信件,都能把人拉回到特定的时刻,曾经生活过的实感也再次浮现。

就像读者@花花所说,「得到过,也失去过,都是很自然的事,重要的是经历过,感受过。」那些物件安静地躺在角落里,却点亮了我们继续向前走的勇气,也提醒我们:生命的快乐不总来自宏大的成就,也常常来自一个个被细心保存的瞬间。

以下,是大家的囤积故事——

文|程静之

编辑|槐杨

图|(除特殊标注外)受访者供图

「我觉得很好看,你别管」

有点怪癖,又何妨呢?

@陈大点 30岁  北京

知道猫毛可以做成毛线之后,我开始囤猫毛,把猫毛纺成线,再织成毛衣。

@阿咩 25岁 合肥

我囤积掉发。最近两年头发掉得挺多,吹一次能掉一二十根。我在网上搜如何清理掉发,结果发现居然有人收集自己的头发作假发,于是开始效仿,没想到特别有趣,原本烦人的掉发,变成令人期待的掉发!一方面期待假发成品的样子,另一方面一根根地把头发理顺摆好,很解压,清理地板的频率也变高了,房间总是很干净,心情也跟着变好了。

@派派 27岁 临汾

高中,我开始囤积阿尔卑斯之类硬糖的糖纸。我经常在下午上课前去学校超市买一条硬糖,之后在上课、刷题或者任何「见缝插针」的时候,偷偷剥开一颗糖,快速塞进嘴里,细细去品尝那份甜。那时候的我很自卑,感觉日子平淡又乏味,而嗦一颗糖的时间,脑子可以放空,也是少有的能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的时刻。

@炸炸 26岁 湖南

有一天突然爱上了水晶,囤了不少。最初只是觉得它们好看,慢慢了解到所谓的「能量滋养」,每天睡前或者早上,我会根据幸运色以及最近忙碌与困扰的状态,挑选一串合适的水晶戴在手上。还会把几乎没戴过的水晶挑出来,留着送礼,朋友收到的时候也很开心,就像是替它们找到了一个新家!总体来说,水晶让我状态更平稳,就像拥有了一个小小的宝库。

@涮T 28岁 江苏

2023年入坑了拼图,2024年又在好朋友的安利下爱上了吉卜力电影,两件喜欢的事结合在一起,我开始收集吉卜力拼图。内心空落落的时候,我就把拼图们排排坐,按主题、大小、颜色或者干脆跟着心血来潮随意分类。

囤积也让我逐渐认识自己。刚开始会有心理负担,毕竟在别人看来,那些不过是「无用的纸片」,我却买了一堆。但很奇妙,这种不自洽在到达某个临界点后慢慢消退,我学会接受和更爱自己,对购物的理解也改变了,不再是单纯的「实用」与「无用」的对立,而是在能力范围内松弛地享受消费,更在意自己的感受,而不是金钱的去向。

@小R 江苏宿迁

我从小学就开始囤东西,什么都行,只要好看,比如老师发的漂亮本子,或者我妈买的手串上掉下来的珠子,我都会小心收着。每次把它们放进我的小箱子的时候,我都会把所有东西一个个拿起来,回忆当时是怎么收集到的,常常一不留神就能折腾到深夜。

那是一个完全属于「自我」的时刻。平时我其实很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,为此经常委屈自己,迎合别人,但在收集的世界里,我才不管呢。有人会觉得那些东西没用,不好看,甚至脏兮兮的,问你要这个干嘛?我会很直接地说,我觉得很好看。他们再嫌弃,我就一句话:「你别管。」

@桑桑 28岁 河南郑州

今年夏天,朋友到我家小住。她博士刚毕业,退宿舍前刚刚断舍离了一批东西,人正在兴头上,也要把我家清理一番。

说起断舍离,我有点尴尬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朋友们把我的小屋叫做「过期之家」,追其原因,大概是某一次做客,我给她们翻出了过期的薯片,或者是某一次下雪天,她们来我家吃饭,发现冷冻的肉已经「粉」掉——家里养了猫狗的人应该都见过,和冻干一样,都脱水了。这次朋友为我断舍离,收效显著:本来,我的几个柜子和两个冰箱都被塞得满满当当,她收拾完,半壁江山都空了,我没拦住在冰箱里放了四天的西瓜,也没救下过期半年的冰淇淋,整个人心痛得像自制僵尸肉全被扔掉后的我奶奶。

思来想去,这大概是一种兼具超前消费和延迟满足的矛盾心理。我很容易同时想吃的东西很多,又习惯计算优惠,明明知道自己吃不完,却还是会买家庭装。我总会安慰自己,把今天吃这些、明天吃那些安排得特别好,但真到了第二天,又会想吃新的东西。等食物真的放过期,我又舍不得,于是一点点试探:保质期意味着「best by」,在那之前是最佳风味,但过几天也不碍事;我还曾经喝了过期三天的牛奶,也没跑厕所——你看,结论又一次被验证了。底线被一点点放宽,最后竟然形成了一个「冷冻即永生」的怪习,我的冰箱是时间黑洞,朋友们说我的肠胃菌群可能都进化了,成为新一代「过期变种人」。

很多人说囤积和一定的心理创伤有关,但我想不出自己经历过什么重大挫折,从小到大没人虐待我不给肉吃,现在过得也不至于穷得叮当响。可能就像《最爱女人购物狂》里说的,这就是现代消费社会,人人都有一点不正常。有人选择困难,有人收集名牌,有人抠门计算,有人省钱买衣服,只要不到刷爆20张信用卡、举步维艰的程度,平时有点怪癖又何妨呢?

「乏味格子间里的一点小解药」

小小的爱好,反而带来了更为真切和紧密的人际联结。

@Yin 广州

我对咖啡纸杯情有独钟,像星巴克外带的咖啡杯,偶尔会遇到店员在杯子上写一些鼓励的话,或者画上可爱的图案,我就想把这些囤起来。特殊的节日,咖啡杯还会有相应的图案贴合节日主题,我想凑齐一整套,就越囤越多。

这带来了很棒的体验。我找到了同样喜欢收藏咖啡杯的同好,形成了一个小圈子,彼此通知何时会有特别款杯子推出、如何获取等等,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,这项小小的爱好反而为我带来了更为真切和紧密的人际联结。

@臭臭

大概十年前我去云南旅游,第一次喝到普洱就爱上了。那以后,我囤积普洱茶饼,最开始只是买生肖茶饼,为家人挑选对应的生肖,后来就想集齐十二种。现在,家里有了一个专门的柜子放普洱茶。

普洱是一种时间的艺术,存得越久,味道越醇厚。每年我都喝前年或者去年的囤茶,再买新的囤到第二年,如此形成循环。这样的节奏让我觉得生活有规律,也能确保味道始终如一。我还会把喜欢的茶饼囤上一提(七饼),遇到投缘的朋友,就送一饼,希望我喜欢的人,也会喜欢我喜欢的味道。

@兜小发 上海

刚来上海时,没有朋友,同事都说上海话,我完全听不懂,挺孤独的。有一天下班回出租屋,经过小区梧桐树下,发现了一枚石头,像个不倒翁,很适手。回到出租屋里越看越喜欢,就用记号笔在上面画了三个小脸——笑、怒、惊讶——放在办公桌上,工作压力大或者午休时,拿出来转一转,看看今天是哪张小脸在看着我,觉得特别有趣。

那段融入上海的日子,这枚小石头成了我的陪伴,即便公司换了好几次,它依然是我身边唯一坚持留着的「限定手办」。算不上囤积,爬山、去海边的时候,我也会顺手捡一些光滑可爱带花纹的小石头,也逐渐积攒了一小盒。每一颗石头都经历了岁月,也见证了变迁,它们在这一世与我相逢,想想都蛮神奇,所以给自己宽心,一些小破事就不足挂齿了。

@30岁 山东威海

第一份工作裸辞后,我有一年半的空档期,那段时间自学了押花和植物滴胶。从那之后,我就变成了「拾荒人」,捡石头、贝壳成了家常便饭,掉落的植物种子、枯萎的花瓣、鸟的羽毛,甚至脱落的树皮,我都觉得特别美。绿化带成了我的心头好;出去旅游,我对商店的特产几乎没有兴趣,常常会带回一包种子或者几块石头,这也是正宗的特产啊。

做手工时,我几乎都是即兴创作,看到哪个顺眼就拿哪个,成品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。慢慢地,我了解了更多关于动植物的知识,也更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,每一次捡拾、整理、创作,都让我感受到,生活里那些微小而真实的美好。

@壁虎小姐 深圳

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首饰,工作后因为职业性质,手上不能戴太多戒指,但耳环可以每天换,我买了很多耳环,用来搭配工装,也算是乏味格子间里的一点小解药。耳环不仅是装饰,更是一种情绪表达,六七十副耳环里,有日常简约款,也有中古风、夸张款和新锐设计师的作品,知性、乖巧、夸张、华丽应有尽有。每天出门戴上不同的耳环,就像在对自己说:职业状态是职业状态,但我是我,我依然自由开朗。

有时候我甚至会因为想买心仪的耳环而更努力工作,尤其是面对不喜欢的任务时——毕竟喜欢的耳环价格不低,得赚了钱才能心安理得地买。

@温大牙

工作压力大的时候,我突然迷上了Lolita裙子,开始不停地买买买,并不一定会穿出去,但每次照镜子看到自己穿上漂亮裙子的样子,就觉得特别治愈。我还在社交平台找到了同好姐妹,大家一起聊裙子,分享搭配,吐槽店家的设计,特别开心。我没有给这件事赋予太高的价值,只是单纯地喜欢,有时候思考太多意义反而会让自己很疲惫,喜欢就去做,这样简简单单的快乐不是很好吗?

「生活还值得一过」的证据

囤积的物品里藏着回忆,也是自己存在的证明。

@糊涂塔克 悉尼

年轻的时候我一直旅行,工作也常常出远门,于是囤积了许多酒店和旅店的房卡,每一张房卡仿佛是一把神秘的钥匙,通向「我曾经生活在别处」的回忆,遗憾的是,有些欧洲的小旅店还用铜钥匙开门,无法拿走,念想一直留到现在。

@61 上海

从初中开始,我囤积用过的饭卡。学生时代的生活好像只有吃、学习和睡觉,但每一张饭卡都能把我拉回那段日子:一起去食堂吃饭的同学、路上吹过的风、饭后顺路去的小卖部…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似乎都被它们唤醒。

@元气 深圳

我喜欢收集不同的票据。人的记忆总是有限,有时甚至不完全真实,但票据可以让我回到过去那个具体的瞬间,重新感受当时强烈的情绪——期待、感动、不舍、惊喜……它们都真实存在过,我也真实地存在过。我特别容易焦虑,而票据成了精神世界的重要支点,每次翻看都提示我回到当下,认真感受,认真生活。这些不断加深的回忆,也让我有更多话题与他人分享。

@卡皮巴蛙 福州

学校里有很多古树,古树上生长着各类蕨类植物,到了季节会掉叶子,我喜欢挑选颜色和形状较好的收集起来。这种习惯也延伸到其他自然产物——太酸的橘子、形状奇怪的果壳、一直也没空泡水喝的金黄柠檬,干了之后变成摆件,安静地躺在我的桌上,提醒我那些夏天发生的小事。有些收藏物会散发气味,比如柠檬、橘子,我会偶尔凑近闻闻,有些干了的叶子或果壳会变得光滑或者皱巴,握在手里,就像触碰到了时间本身。

@小迷 山西

我喜欢囤一些「不值钱」的东西:订婚时的一元纸币,孩子第一次送我的画作,最好的朋友的结婚请柬……这些物品十几年过去我依然收藏,别人可能不理解,觉得它们没什么价值,但它们承载的意义只有我懂:高中时期朋友的信件、初恋的情书、周杰伦的第一本写真画册……每次看到自己收藏的那些破破烂烂的东西,就觉得我一直在努力地生活着。

@西西 30岁 北京

目前,我手机里有11万6000张照片——电子囤积。

囤积有很明确的时间点:疫情到来前两年。那时候,趁着还在上学,我和朋友们去了很多地方,看到了很多景色和人。新西兰的冰川山野、土耳其喷火的热气球、西班牙街头随地大小舞的情侣、墨尔本街头挽着手臂的老夫妻……它们在相册里变成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小方块。它们是我曾看到过的世界,是一部分我自己,我舍不得删。代价是,手机内存从128G换成了256G,又换成了512G。

疫情期间,生活是雾蒙蒙的,人像跳进了一团绒线里,越挣脱,缠得越紧、越窒息。那段时间,手机里曾经鲜活的印迹变得格外宝贵,居家时,我盯着这些小方块看颜色猜照片,回想自己都做过什么,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。

尝到了甜头,这种囤积也越发严重了。过去一年,每个月我都要从相册里拽出一些照片,每一天找一张最戳人的瞬间,整理好贴到日程本上。一开始只是觉得好玩,做了半年后,每次打印、裁剪、粘贴的过程都会有种肃穆的感觉,完全是把过去的日子放在手里抚摸了一把,这些可都是生活的印迹。它们未必多么好看,却是一种提醒——在一个鲜艳明亮的世界里,我曾很热烈地生活过,它们一去不返了,就走好下一段路。

@小rain 宁波

我和爸妈都喜欢捡海螺、贝壳。前两年,我们一家去平潭岛,在海滩上三人前前后后捡的贝壳和海螺铺满了一张小桌板。每次爸爸妈妈捡到特别惊艳的贝壳,即使隔得很远,也会大喊:「宝宝你看!」我就会跑过去,把自己捡到的宝物展示给他们看,那一刻,三个人都像回到了童年。

在平潭的几天里,大部分时间都在下雨,只有那一天阳光明媚,日落时分,看着天色从红到紫,感觉那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一天。记忆会随时间模糊,但通过收集小小的贝壳,就可以瞬间让我感到那个温暖的时刻,我很期待下一次会捡到什么样的贝壳,但其实更期待的,是下一次和家人的旅行。

@王唯 女  北京

我的房间就像个垃圾堆。心情好的时候会收拾一下,把它变成一个秩序井然的垃圾堆,但大多数时间都是乱七八糟的垃圾堆,我在里面横七竖八地胡乱生活着。

这些「垃圾」的囤积没有什么固定的主题。有海边的沉船木,是一个冬天我从连云港带回来的,当时心血来潮说去看海,毫不扫兴的爸妈一呼百应,裹上羽绒服就跟我一块儿出发了;一起带回来的还有爬泰山路上捡的大石头,我说挺好看,我爹就给塞进书包里背着它爬山;还有从山里捡回来的植物,种子装进罐子里,木根摆在书架上,树干腐烂了的白桦树皮做成笔筒,一串菇娘果挂在旁边,有时工作烦了就踩着小板凳去摘,扔进嘴里,像猴子一样。

除了这些,还有过期的日历,送日历的人和一起走过的日子也都过期了,但尘土抖落,依然是奢侈的、闪亮的;以及数不清的票根、毛笔、画册……日渐感受到,那些痴迷的东西,所谓的爱好,并非平行于生命和生活的避难所、乌托邦,也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和工作失焦时的支柱,而是真实地参与着生命和生活的通道。囤积它们,就像囤积记忆一样,囤积的是「生活还值得一过」的证据。

「我就是自己的哆啦A梦」

囤积的是安全,是对童年匮乏的补偿,是生活往前走的勇气。

@LTT

从有零花钱开始,我就养成了囤积的习惯。只要有可支配的钱,我几乎每天都会囤积各种东西。我的囤积对象很实际,纸巾、压缩饼干、瓶装矿泉水、999感冒药、布洛芬、速食……几乎都是生活必备的物资,这些物品给了我莫名的安全感,总觉得世界随时可能发生灾难,而拥有这些物资,就像在安全感上成为一个「富人」。

@鱼 广州

以前外出时没有纸巾,脏东西在衣服上或者身上处理不掉就会很难受,久而久之形成了囤积纸巾的强迫症,家里每个房间,我的每个包包,甚至裤子口袋里,必须要有纸巾,假如抽纸存货少于5包,我就会开始焦虑。

@33 女 四川

小学五年级,我从县城转学到省会,开始住校,直到周末才能住进自己的房间,那时我开始有了把所有东西收进自己小天地的习惯,像个不知疲倦的小松鼠,总想把摘到的果实搬进屋里,即便知道空间有限,也依旧努力多收一颗果子,可能青春期的时候,环境变化给人的刺激是多方面的,我对边界的感知更为强烈,而囤积熟悉的物品能让我感受到一种说不清的踏实。

@啤酒 25岁 辽宁

小时候我就跟着父母爷爷奶奶学习,攒很多塑料袋,能套垃圾桶,还能随时救急,到现在我的书包里总塞着塑料袋,这让我成了社交圈里最靠谱的那个人,好像随时随地都能解决一些小问题,大家都叫我哆啦A梦。

@锅子 女 33岁 上海

从能自己挣钱开始,我就喜欢囤积玩具。各种精美的玩偶被我整齐摆放在一个玻璃柜里,就像是对童年的大肆奖励。我是老人带大的,小时候玩具很少,经常穿姐姐剩下的衣服,所以长大后,我特别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玩具。现在我拥有很多Labubu之类的玩偶,童年缺憾正在被现在的自己温柔弥补。

@二刺猿 22岁 女

小时候超级喜欢动漫手办,但价格太高、家里不支持,一直买不了。现在有了一些能自己支配的钱,又流行收藏「吧唧」,比手办便宜很多,也不占地方,我就开始了「吧唧大业」。我有一小片专门展示它们的墙,看到一些角色或物品的时候,还会联想到当时看动漫的心情。因为喜欢这些,我也变得爱逛商场了,专门去逛逛「谷子店」。朋友一直支持、尊重我的喜好,这让我感到很幸福。

@嘶哑 北京 29岁

非常小的时候,我喜欢囤积衣服吊牌,把每件新衣服甚至袜子的吊牌标签剪下来,放进一个小袋子里收集起来。吊牌通常是长方形的,有厚有薄,颜色也不一样,全部摊开来就是各式各样的卡片,有点像现在小孩们爱玩的小卡。

至今我也不太知道为什么要囤吊牌。那时候家里并不富裕,我总是艳羡朋友们拥有的玩具,而我拥有的玩具屈指可数。衣服的吊牌是被人随手丢弃的东西,所以我可以拥有一大堆,也许是享受这种拥有感,把这打卡片当成我的私人货币,捏着一把厚厚的卡片,在自己搭建的世界里富足地自娱自乐。

@花花 拉萨

我想分享的是初高中时期和朋友、同学之间传递的小纸条与书信,还有一本日记。高中毕业后,我把它们装进纸箱放在阳台的角落,直到今年夏天意外发现,像是20年前一场没有预谋的囤积。

这些书信突然摆到面前时,我有点不知所措。上一次回老家是2023年,再往前是2017年,每次归乡,看到的都是陌生的新城区,高耸的楼盘和年轻面孔,属于我和爷爷奶奶的旧房子早已被推平,家乡对我来说早就不是记忆里的模样,而对家乡而言,我也只是来去匆匆的过客。

31岁之前,我总想往外面走,觉得生活的答案都在前方。直到疫情三年,我被迫停下脚步,在人大读博一年后退学,回到拉萨。32到34岁这两年,我开始频繁回望过去,追问「我是谁?」「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?」也正是在这种时刻,这些旧信件像从月光宝盒里被翻出。

读它们成了生活里的期待与礼物。当年的信纸往往印着周杰伦、蔡依林、张韶涵、李宇春等明星,写信前要精心挑选。高三复读时,书信内容大多是朋友鼓励我好好学习,我们还会分享彼此开心或难过的事,很多当年的朋友直到今天仍在。

日记本里还夹着老照片,其中一张是奶奶和我在黄河边的合影。我早忘了有这样一张照片,照片里她精神矍铄,笑容灿烂,而我记忆里她的晚年却是五年卧床的病痛,失去尊严。奶奶去世已有十一年,当时我23岁,亲眼见到了亲人之间复杂的情感,爱里夹杂着恨,恨里带着不忍,不忍中充满恶意,恶意里又有怜惜。

得到过,也失去过,都是很自然的事,重要的是经历过,感受过。谢谢那些出现在我生命不同阶段的人,因你们,我有了从千万个我走成一个我的毅力,也有了从一个我走成千万个我的勇气。

@芋头 北京

从学生时代,我就很喜欢囤积一点纸质的「小破烂儿」,比如电影票根、车票、门票、小宣传卡片……它们像是生活的一种留痕。最近几年,旅行多了,收集的纸质物品的范围越来越大,比如一些餐厅的名片,往往那种用心做饭的餐厅都有自己的小名片,设计很好看,有的走简约路线,一张纸上只有饭店和店长的名字,有的是繁复风格,恨不得把全饭店的菜品都画上;还有一些工艺品店的名片,比如在德国遇到的一家波兰瓷器店,名片就像瓷器一样美丽,是藏青蓝白的斑点图案;一家威尼斯手绘瓷器店,名片上有店主奶奶的猫,还记得她的猫已经很老了,店里挂满了她和猫的合影。这张小名片,是和遥远的她的一种链接。

每次旅行,我都会带回这样的一堆小废物,有什么用呢?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好。前段时间,我突发奇想,买了一个相框,把所有的名片、宣传卡片、各国的火车票投入其中,像是美好时光的储蓄罐。我把它摆在窗前,经常为它配束花,工作累了时候抬头看到它,又有动力继续打工,期待下一次旅行了。